记得2012年9月25日,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“辽宁舰”正式交付海军时,全国沸腾。
很多人都在缅怀“中国航母之父”刘华清将军,“如果中国不建航母,我死不瞑目。”刘华清将军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海军建设事业,每次看到下面这张图都会让人泪目。
1980年5月底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飙访美,刘华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国海军CV-61“突击者”号航母。图右为正在参观的刘华清。
说起刘华清将军,小编不禁想到了另一个人——晚清名臣李鸿章,他与刘华清将军一样,在海军建设事业上投注了巨大的心血。若是他看到今日中国海军之声势,怕是和刘华清将军一样含笑九泉了。
因为他也有一个海军梦!
————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—————
文丨节选自《李鸿章全传》
图丨来源于网络
李鸿章兴办洋务、兴学育才,都是为了富国强兵,实际上从弃文从武的那一天起,他就怀有一个十分遥远的强军兴国的梦想。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,他的淮军异军突起,成为清王朝不可忽视的一支武装力量。然而,内乱虽然平定,但外患堪忧,面对这一形势,他的强军梦也越来越清晰:
除了这支陆军外,还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抵御外侮。
清政府的旧式战船
同治六年(1867年),丁日昌提出设立“三洋水师”的构想,第二年正式向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及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《内外洋水师章程》,并附《海洋水师章程别议》。但这一章程被曾国藩压下未报,仅有其少数知交好友如薛福成等人知道。
丁日昌
6年以后,丁日昌再度递上这份条陈,并拟出6条具体的建议,内容是:其一,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之人;其二,沿海择要修筑炮台;其三,选练陆兵;其四,沿海地方官宜择精干仁廉之员;其五,北、东、南三洋连为一气;其六,精设机器局。
曾国藩将之转奏朝廷,立刻引起轩然大波。朝中几派展开了激烈争论,对海防和建立海军之事终无定论。
这时,日本来助攻了。
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本地人杀害为由,入侵台湾。消息传来,沈葆桢带领中国生产的“安澜”、“伏波”等舰船前往台湾;李鸿章也紧急调集淮军6 500人入台,并运去洋炮20门。
不久,沈葆桢言称,日军虽然只有3 000名,但他们船坚炮利,武器精良,官军力不能支;而从船政局调派过去的几艘战船,根本不堪一击,无法与之抗衡。不过,清军的到来,仍给日军以强大震慑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亲自出马来到北京,和清廷进行谈判。
清廷此时因西北在阿古柏的控制下,中法关系也因越南问题有紧张的趋势,加上英、美、法三国的调停,决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妥协。经过谈判,中国付给日本白银50万两,日本从台湾撤军。强盗的逻辑就是以武力入侵,迫使你拿出银子来让它退军。对此,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后盾的弱国只能是忍气吞声。
弹丸小国竟敢在“太岁爷头上动土”,对清廷的震动很大,海防问题再次被摆到桌面上,从而引发了海防、塞防之争。
这时,李鸿章授意丁日昌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,再次提出建设中国海军、加强海防、抵御外患的6条办法。
奏折中还阐述了筹办海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:
“
当今最具威胁的国家乃是一直为国人所不齿的日本。日本目前虽然也被美国敲开了国门,但大有忍辱负重、卧薪尝胆之势,迟早会成为中国的大敌! 门外有狼又有虎,我们不能只是时不时扔一块肉出去,以求它们暂时不饿,而应习套狼之法,造打虎之器。
”
同治十三年(1874年)九月二十九日,朝廷下谕让李鸿章等人着手制定海防方案。于是,李鸿章于十一月二日以洋洋万言的《筹议海防折》,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海防思想,而且还引申到洋务运动及其他问题,要求大举兴办近代化的海军海防。
李鸿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,痛陈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家的实力:外国侵略者“论势不论理”,推行强权政治,中国想要“以笔舌胜之”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他又指出了历史时机的紧迫性——正值海防吃紧之际,不特为外人所窃笑,且机会一失,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,也永无自强日!
李鸿章在奏折中还阐述了关于海防的具体实施办法,概括来说有四大方案:一是“海防”重于“塞防”;二是反侵略之战不能意气用事,必须以全局观来进行统筹,采取理智务实的态度;三是在西北边境,屯兵耕种,积蓄力量;四是节省的军饷全部用于东南海防。
这个奏折递上去以后,引起了朝野内外一场有关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。
就在争论尚未结束时,20岁的同治皇帝驾崩,慈禧太后立醇亲王之子载湉继承大统,年号光绪。光绪元年(1875年)初,两宫皇太后宣布再次垂帘听政。海防之事又被耽搁了一阵。过了几个月,朝廷终于任命李鸿章和沈葆桢为南北洋海防事宜督办。
光绪皇帝
光绪元年(1875年)四月,李鸿章请赫德代为从英国阿模士庄造船厂订造载38吨大炮与载26.5吨大炮的蚊子船(第二代小炮艇)各2艘,李鸿章将此4舰分别命名为“龙骧”“虎威”“飞霆”“策电”。
随后,李鸿章又经赫德代南洋向该厂订购了载38吨大炮的蚊子船4艘,沈葆桢分别命名为“镇北”“镇南”“镇东”“镇西”。是年十二月,沈葆桢病逝,兴办海军的重任落到了李鸿章一个人的肩上。
李鸿章在天津设水师营务处,办理海军事务,以道员马建忠为总办。光绪五年(1879年)正月,56岁的李鸿章因“督办海防、兴办洋务、办理外交等项成绩卓著”,被朝廷破格赏加太子太傅衔,人们对他的称呼也由“李中堂”“李爵相”“李相国”而改为“李傅相”。
光绪六年(1880年)四月,李鸿章将北洋订购的“龙骧”“虎威”等4艘旧蚊子船拨给南洋,将南洋订购的“镇北”“镇南”等4只新蚊子船留在北洋。同时,由阿模士庄厂制造的2艘快船也驶抵大沽,分别命名为“超勇”“扬威”。
扬威舰
光绪七年(1881年),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,其时北洋水师已具雏形。
丁汝昌
从同治十三年(1874年)至光绪十年(1884年),经过10年筹建,清王朝基本建成北洋、南洋和福建3支海军。
光绪八年(1882年),朝鲜发生“壬午事变”,日本试图趁火打劫。中日两国皆派军舰前往干预,日本海军刚刚建立,实力不如北洋舰队,因而心存忌惮,没有发生直接的交锋。当李鸿章加速北洋水师的建设时,日本更是感到胆战心惊,他们转变战略目标,把第一敌人从沙俄变成了中国。
这时,因中、俄伊犁交涉陷入僵局,俄方扬言将“添派兵船多只来华,内有大铁甲二船,吨数甚重,被甲甚厚”。李鸿章深知“沙俄此举无非倚仗其所有,以欺我大清之所无,居心叵测”,因而借机向朝廷提出:
“
现在若想整备海防,力图自强,非有铁甲船数艘认真训练,不足以控制远洋,建威于世,以打消敌人的侵略意图。
”
次年,他令驻德公使李凤苞代为在德意志伏耳铿造船厂订造了2艘排水量达7000余吨的铁甲舰,分别命名为“定远”“镇远”,同时还在该厂订造了一艘快船,命名为“济远”。
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务实派高级官员们的努力倡导下,清王朝建成了福建、北洋、南洋及广东4支小规模的海军舰队。因南洋、福建、广东3支水师发展极其缓慢,在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,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,作战能力还很差。
李鸿章向总理衙门建议设立“海部”,统管全国海军,但这一急迫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同意。
清王朝真可谓命运多舛,就在李鸿章积极组建、壮大北洋水师之时,中法战争爆发了,4支水师的建设步伐不得不停顿下来。
光绪十一年(1885年)三月二十三日,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。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,茹费里内阁倒台,他死前曾说:“是那些中国人毁了我的一生。”
茹费里
但李鸿章纵观国内外形势,看到中国海军如此不堪一击,又忌惮沙俄和早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图谋不轨,因此,他主张见好就收,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,建议清廷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。
就这样,中法战争一胜一败,最终却以清廷割地赔款作为了结。这件事使光绪皇帝大受刺激。刚一停战,他就郑重发布了大力扩充海军的上谕:
“
自海上战事爆发以来,法国依仗其船坚炮利,横行无忌。我朝筹划防备,也曾经尝试开办船厂,创立水师,无奈造船不坚,制器不备,选将不精,筹费不足。去年法国寻衅,屡次开战,陆路各军屡获大胜,尚能扬我军威;如果水师得力,与陆军互相援应,何至于处处受到牵制?吸取这些教训,自应以大力发展水师为主!
”
随后,光绪皇帝下谕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,简称海军衙门。海军由此成为清王朝的正式军种,近代中国的海军海防事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。
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亲自出任总理海军大臣,而一直力主大举兴办海军的李鸿章则出任会办海军大臣,具体掌管全国海军海防建设大业。
醇亲王奕譞(中)和李鸿章(右)
李鸿章再次得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,他又用了七八年时间来圆自己的强军梦。这一期间,他埋头致力于海军海防建设的庞大系统工程,使中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在短短几年内有了飞速的发展。
他一面健全海军建制,着重建设北洋水师舰队、南洋水师舰队,并将闽沪两厂制造的一些轮船调入北洋水师。同时,他在大沽建造船坞;在旅顺口修建口西、口东海岸炮台,陆路炮台,还有大连湾炮台;在威海卫岸上的要隘建立炮台,在水面建筑铁码头。一时间,威海卫堪称“东海屏藩”。旅顺口和威海卫由此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,守卫着渤海和天津。
北洋水师基地
李鸿章还有意识地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。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,几乎都为他所用。此外,李鸿章还雇用了一批洋人担任技术教官。
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由德意志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“定远”号、“镇远”号两艘铁甲舰驶返中国,所聘洋教练也同舰到达,北洋水师实力不断增强,编制、演练走上正规化。
光绪十二年(1886年)八月,从德意志购买的“济远”号、“平远”号及从英国购买的“致远”号和“靖远”号舰等主力舰航归威海卫。
黄海大战前“致远”舰军官合影(图中双手交叉站立者为管带邓世昌,右侧穿英国军服者为洋员余锡尔)
这一年,李鸿章63岁。这个年龄对一般人来说,可能是终老南山,但对李鸿章的事业正如日中天。至此,北洋水师终于规制完毕。
同年十月,在李鸿章的苦心筹划下,海军衙门上奏慈禧太后并获准颁行《北洋水师章程》,标志着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成军。这是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辉煌顶点。
由于北洋水师的庞大阵容,中国海军作战舰艇的总吨位达到4万多吨,一度跃居海军世界大国的行列,在亚洲地区则是首屈一指。北洋舰队另附设了北洋军事工业的重要企业——旅顺鱼雷制造所。
光绪十四年(1888年)十二月十七日,北洋水师正式成立。在成立庆典上,李鸿章和前来祝贺的克虏伯特使一起走向战舰旁,李鸿章指着“定一”号、“定二”号等鱼雷艇,对特使说:“结识克虏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,12年前他赠送我多个火车模型,今天,又是他帮我们的驻德公使(李凤苞)和留学生得到鱼雷德磷铜秘炼之法,使我北洋的军力大增啊!”
克虏伯
1890年冬,李鸿章(坐轮椅者)拜访克虏伯家族时的合影
总理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委托,带着一个200多人的巡视团,视察了新组建的北洋水师。当天阳光灿烂、海浪轻摇,李鸿章和巡视团以及各国公使,乘上排水量达2800吨的“海晏”号,在北洋水师“定远”号、“镇远”号、“济远”号、“超勇”号等8艘军舰的护卫下,威风凛凛地从天津直驶旅顺。
到达旅顺之后,醇亲王和李鸿章登上黄金山炮台,居高临下,见远处的军舰如箭一般驰骋在海面上,都感到欢欣鼓舞。他们观看了8艘军舰打靶表演,又观看了鱼雷发射……海天之际,轰然一片,水柱冲天。
《走向共和》剧照李鸿章和醇亲王检阅北洋水师
当看到威武雄壮的北洋水师弹无虚发击中目标时,醇亲王和李鸿章忍不住舒心地开怀大笑。醇亲王当即赋诗赞颂,李鸿章也作诗两首唱和:
“
雕弓玉节出天阊,士女如山拥绣裳。
照海旌旗摇电影,切云戈槊耀荣光。
佽飞禁旅严千帐,罗拜夷酋列几行。
德协谦尊齐赞颂,力辞黄屋福威扬。
万千气象蜃楼高,忽地齐烟涌六鳌。
慈佛护持看献瑞,仙舟共济敢辞劳。
自怜坚壁心偏苦,却愧屯田诏屡褒。
无限临歧依恋意,漫吟潭水答云璈。
”
李鸿章实在是太高兴了。也许人一高兴,思维就容易变得简单浅薄,这两首诗的意境实在无法与他年轻时写的诗相提并论。但诗毕竟是次要的,对李鸿章来说,北洋水师才是他毕生的梦想,如今美梦成真,也顾不得诗的意境了。
可以说,为创建北洋水师而呕心沥血、费尽心机的李鸿章不失为北洋水师的缔造者;而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、会办海军大臣之本职要任,更是使李鸿章理所当然地成为北洋水师的直接统帅,享有节制北洋水师的全权。
————我是北洋水师中看不中用的分割线————
李鸿章可以说是那个最黑暗、最动荡的时代最清醒的人,他清楚地认识到清朝的落后,懂得要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实施了很多具有远见的政策,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——北洋水师,种下了中国海军的火苗。
但他也是这个时代最无可奈何的人,大清朝气数已尽,他这个裱糊匠用二十年时间裱糊出来的北洋水师,在甲午中日海战之后,被他骂为“中看不中用”,更何况已是风雨飘摇的大清呢?
梁启超说他“悲李鸿章之遇”,看完《李鸿章全传》,再回想刘华清将军,我叹一句:“生不逢时啊!”
内容简介
本书叙议结合,对李鸿章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叙述,读者将会看到一位“万里长江作浴盆”的懵懂少年,如何一步步跻身封疆大吏的行列,将会体验在他并非一帆风顺的个人经历里,如何击楫中流,投笔从戎,甚至在戎马倥偬中横槊赋诗,对酒当歌。当我们了解了李氏发迹的过程,也就看到了淮军子弟的历史功勋,理解了困囿于历史现实的无可奈何,倾听到了与世浮沉无处诉说的辛酸苦楚,亦听到了一个为民族强盛而沥尽心血、在莫大的屈辱中为国争利的老臣的残喘声……
作者简介
林浩波, 历史系毕业,大学教师,撰稿 人,出版的作品有《袁世凯传》《二战简史》等。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